云南省智慧城市集成服务商协会

Yunnan Province Smart City Integrated Services Association

【商机洞察】云南省大数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余正涛:以人工智能赋能云南产业转型升级-

2025-06-25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,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;强调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。近年来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、全面开花的态势,各地竞相布局,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、场景落地与产业集群建设,有力驱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开放前沿,兼具丰富资源与沿边特色优势,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期,发展人工智能正当其时、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。

 


云南发展人工智能基础扎实、潜力巨大

从比较优势看,云南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明显的算力优势和产业基础,应用场景广阔。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,云南依托全国领先的低价绿电资源和丰富的天然冷资源,显著降低了算力中心运营成本,算力规模增速位居全国前列,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。信息产业新材料基础雄厚,云南具备从工业硅到组件的完整硅产业链,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。在技术研发方面,云南高校、企业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多个人工智能研究平台,自主研发的南亚东南亚多语种机器翻译平台、中医药雷公大模型等成果已成为全国示范项目,研发潜力巨大。随着云南省资源经济、园区经济、口岸经济深入发展,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。依托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,云南正在深化建设两亚信息大通道,跨境物流、智慧交通、跨境电商、边境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。


“四轮驱动”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

各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,算力、数据、技术、应用是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四大要素,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必由之路,四者相互依存、缺一不可。云南发展人工智能,需要坚持四轮驱动

 

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根基,赋能人工智能产业跃升。绿电+智算是算力基础设施的前沿方向,也是推动云南绿电优势向绿算优势转化的重要路径。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,力争成为全国算力一体化布局的重要节点,并着力探索两亚数据、云南算力的创新模式。重点聚焦网络设施、监测系统、安全系统三大工程,加速推进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。优化跨境光缆网络布局,构建覆盖澜湄区域的跨境通信网络体系。加快部署5G-A网络基础设施,引领传统网络设施优化升级。

 

构建统一数据标注标准体系,培育数据产业生态。立足云南特色优势产业需求,构建行业统一的数据标注标准体系。推进标注流程的智能化、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,提升数据供给的精准性和时效性。在智慧旅游、智慧农业、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,推进精细化、专业化标注,增强公共数据资源的适用性与转化效率。鼓励云南高校、企业、平台型机构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数据标注供给,探索众包+智能辅助协同模式,构建多层次、多维度的区域性数据生产与产业生态,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绿色数据标注基地。

 

强化核心技术攻关,打造特色人工智能技术体系。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方向,重点突破基础算法、计算框架等前沿领域瓶颈。集中力量攻坚大模型架构设计、多智能体协同、多模态融合、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。以智能制造、智慧农业、民族文化数字化等场景需求为牵引,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落地应用,加速产业转型升级。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,共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研发平台、产业应用支撑平台及成果转化孵化基地。重点培育本地化的人工智能创新企业,形成覆盖技术攻关、场景应用、产业孵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,激发园区经济发展活力。

 

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,推动产业融合发展。聚焦先进制造业、绿色能源、高原特色农业、文化旅游与大健康、现代物流与口岸经济等重点领域,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应用,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,深度挖掘产业数据价值,实现智能化数据处理与服务,赋能智能决策,深刻变革生产方式、商业模式与消费模式。前瞻布局垂直领域大模型、智慧医疗与健康、智能机器人及装备制造、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,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增长新引擎,抢占发展制高点。


培育壮大“人工智能+”重点产业

云南应聚焦产业需求,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,以人工智能+为引擎,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重点领域的产业化、规模化应用,提升重点产业的智能化水平。

 

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。聚焦人工智能+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突破,依托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和智算中心布局,建设绿电+智算一体化平台。推进智能制造设备、工业软件及关键基础元器件研发,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特色数字产业园,以人工智能技术激发资源经济、园区经济、口岸经济活力。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,培育出口导向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,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。

 

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。聚焦稀贵金属、绿色铝材、新能源装备等产业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、工艺流程、质量控制、能源管理等环节的应用。建设一批智能工厂、无人车间和数字孪生车间,打造智造+绿电示范应用。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智能化成套装备输出路径,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智能制造业产业园区。

 

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升级。加快数字文旅设施建设与升级,推动智慧景区、智慧博物馆、数字文创和沉浸式体验场景落地。依托多模态大模型技术,构建虚拟现实旅游场景、智能语音导览、虚拟人讲解等新应用,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。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的文旅+科技旅居产业示范带,塑造旅居云南新品牌。

 

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智能化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花卉育种以及咖啡、茶叶、蔬菜、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环节的深度应用。研发土壤分析、病虫害识别与智能施肥决策的人工智能应用,构建农业知识图谱与农技问答助手系统,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。构建农产品智能溯源与供应链监测系统,增强云南农产品市场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。

 

拓宽低空经济发展空间。深化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中的融合应用,支持无人机、低空感知系统等新型装备研发,推动低空飞行管理智能化。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,拓展农业植保、应急救援、物流运输、文化航拍等多场景应用。打造一批人工智能+低空经济试点区域,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。

 

提升健康医疗智能服务水平。推动人工智能+医疗健康深度融合,发展智能辅助诊断、医疗影像识别、健康监测等关键应用。探索智能预警、疾病预测与慢病管理新机制,建设智能健康咨询与诊疗建议系统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。支持人工智能在中医药、民族医药的知识挖掘与智能化传承应用。加大医疗机器人、智能穿戴设备等创新产品研发力度,推动健康数据标准化与互联互通。建设智慧医疗示范区,探索医疗健康服务新范式。

 

强化生态环境智能监管。加快人工智能在生态保护、资源管理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,建设人工智能+生态保护治理平台。构建全域环境数据感知体系,实现对水质、空气、土壤等的多维度实时监控,推动生态系统评估、碳汇能力计算与生态补偿智能核算体系建设,探索低碳智能生态保护新模式。

 

打造智慧交通物流体系。推进口岸、港口、交通枢纽、物流仓储的自动化、智能化升级,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流预测、路径规划、车路协同、智能调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。推动冷链物流、干支联动、快件分拨等场景的智能系统部署,提升口岸联运与通关效率。构建数据驱动、运行高效的跨境物流通道,打造智慧口岸示范区。

 

建设面向周边开放合作的应用平台。构建涵盖南亚东南亚多语种的大模型,推动智能翻译、跨语言信息检索、智能问答、内容生成等技术在跨境商贸、教育、传媒等场景的深度应用。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机制,推进对外合作与产业转移。


强化云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

加强政策统筹和配套支持。由省数据行业管理部门牵头,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机制,定期研究重大项目、重点工作和关键问题,将人工智能产业融入云南十五五规划。加强在用地、电力、科技、商务、财政、金融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保障,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,优化资金分配方式。

 

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。及时研究和推出人才培养政策,重点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(团队)倾斜。深化产教融合,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,强化师资队伍,优化课程体系,推行校外导师制,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全面提升应用领域从业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。

 

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。强化招商引资,聚焦智算、大模型、数据治理、智能软硬件等领域,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,大力培育和引进关联企业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人工智能产业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等优惠政策的落实。

 

健全人工智能应用安全监管体系。健全多部门协同监管框架,制定数据安全、数据隐私保护、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的安全治理规范。结合产业应用场景,制定人工智能应用设计、研发、运营的安全监管体系,压实经营主体安全责任,加强算法治理与透明度要求,提升监管效能。

 

  • 秘书处党支部
  • 李文杰:15887203902
  • 于爱敏:15288388087
  • 研究院:李立公:13908710822
  • 资质与培训部:文 芳:13608711451
  • 会展部:张金普:13708730608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ysci.com.cn
  • 地 址:昆明市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3楼
  • Copyright ©2025 滇ICP备2021005782号-1